今年以来,城东区检察院全面落实最高检、省院、市院关于数字检察工作的重要部署,把“检察大数据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认真践行“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数字检察工作模式,加快推进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建成并投入使用法律监督模型5个,结合本院业务实际应用省、市推广模型6个。通过应用法律监督模型筛查出各类线索480条,立案13件,支持起诉11件,制发检察建议15份,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9份。自主研发的行政许可类类案监督模型在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起案件入选青海省数字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坚持理念先行,聚智聚力加快推进数字检察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认识推进数字检察工作的重要意义,突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数字检察工作步伐,成立数字检察工作领导专班,组建工作小组,建立“专班制+例会制+考核制”的“三制合一”数字检察工作模式,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研讨会、部门联席会,推动数字检察工作落地见效。全院干警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理念,对内整合内设机构力量、统筹推进,对外做好沟通交流、争取支持,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工作督导,通过数字赋能,探索实践法律监督工作新路径,努力打造东检数字检察新模式。
坚持业务主导,确保数字检察模型构建取得实效。严格按照数字检察工作“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路径,从东区实际出发,从小切口入手,抓准关键监督点,建立“行政许可四项监督模型”,针对发现的问题立案5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份,与相关行政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参与治理,行政部门以检察建议为中心,全面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监管,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守护好公共场所安全底线。为解决支持起诉线索发现难问题,探索建立“弱势群体保护支持起诉线索发现模型”,办理民事支持起诉案件11件,涉案金额21万元,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刑事执行条线建立“特殊人群指定法律援助权利保障类案监督”“涉罪法定代表人法律监督”2项模型,发现问题4件、监督成案3件、提出书面纠正意见8份、制发检察建议3份,会同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议,对被判处刑罚人员任职限制方面及企业登记管理问题形成纪要达成共识,有效推动市场运营规范化治理。
坚持建用并重,推动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走深走实。进一步强化数字检察实战实效,积极选用全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淘宝站各类优秀模型和全市提级推广应用模型,加大大数据法律监督案件办理力度,不断深化数字监督模型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中的应用水平,提升办案质效,围绕发现的类案问题,积极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协同相关部门推动整改、促进长效长治,释放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治理效能。通过应用省市推广6个数字检察模型,筛查出各类线索164条,立案8件,制发检察建议8份,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7份,召开公开听证会7件次,督促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91000元。
数字检察是破解法律监督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检察机关融入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下一步,城东区检察院将尽快适应数字化时代大势,抓准大数据赋能“四大检察”切入点、结合点,持续加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探索,让大数据效能在检察办案中充分释放,以数字检察促进更高水平能动履职,推动监督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