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办公室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实际,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承蒙省院党组的厚爱与信任,目前我既是一个在办公室岗位履职不到一年的新人,也是一个在公益诉讼检察岗位摸爬滚打了五年多的老兵。如何更好发挥办公室“三服务”职能,助推青海检察工作现代化,怎样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贯穿于青海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过程,更好地服务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的全省工作大局,是我必须深入思考、切实答好的现实课题。
办公室是省院党组的“前哨”与“后院”,事事关系大局、事事影响全局,不是处在战斗状态就是时刻准备着战斗,每天都在经受考验,文、会、事办得稳不稳、妥不妥,有的当场“出成绩”,有的事后“见分晓”,这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成”和“败”,不因“成”沾沾自喜,不因“败”而垂头丧气,要学会在“败”中不断总结教训,事后认真进行复盘,把每一次“败”计入“错题本”,切实纠正当前省院办公室工作中存在的“拖延症”“马虎症”问题。
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差距不足和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一是努力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坚持系统观念、细节为王、问题导向是干好工作的科学方法论。要把谋当下与谋未来、谋局部与谋长远整体统一起来,善于把具体工作放在有机系统中来思考,把个性问题放在共性规律中来把握,把当前任务放在过程链条中来运筹,切实做到以大兼小、以小见大。二是弘扬最严谨的作风。坚持每日三省:即“履职如何?差距何在?如何提升?”,始终保持临渊履薄的细节意识,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在办文上逐字逐句推敲,在办会上逐个细节推演,在办事上逐个环节琢磨,不厌其烦、不厌其碎、不厌其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三是以钉子精神提升服务质效。切实对标看齐,始终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思维上的第一逻辑,行动上的第一准则,谋事把牢政治方向、干事严守政治纪律、成事突出政治效果,时刻为省院党组把好文件、会议、活动的政治关,以实际行动诠释绝对忠诚。在公文处理环节,强化“过手就是责任”“经手就要精心”的理念,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校核,做到出手无瑕疵。在文稿起草环节,对每篇稿件都要深谋细研、精雕细琢,以“出手就要出彩,成品就是精品”的标准严要求,善于从领导讲话、党报评论、群众建议中,吸收借鉴站得高、立得住、有深度的见解观点,让文稿有思想、有灵魂,在“一篇稿子一个台阶”中提升以文辅政水平。
公益诉讼检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诉讼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去年,虽然我省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与省院党组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办案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靶向施策,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把握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当前,青海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仍处在稳中求进的发展阶段,但对“稳进”的数量质量要求可作新的解读,即数量要“稳”,质量要“进”,既追求高质量的数量,更要有数量的质量。今年,各地区办案数量不能有大起大落,省院和各市州院都要办理3件高质效案件。二是把握好大案与小案的关系。我们要在办理有影响力的重大案件,充分彰显制度价值和效能与解决人民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烦心事之间把握好尺度。三级院要强化内部协同,发挥好一体化办案机制的协同优势,办理好在本地区有影响力的案件,推动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小案快速办、大案协同办的办案格局。三是把握好监督与办案的关系。要恪守公益诉讼检察的监督边界,继续向行政机关传递公益诉讼检察对于他们是正向助力的观点,在实践中把握降低对行政机关负面影响的分寸,推动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的双向衔接。四是把握好诉前与诉讼的关系。公益诉讼诉前和诉讼程序互为支撑、不能割裂。我们始终把办案重心放在诉前程序,而办理起诉案件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弱项,省院和市州院要持续加大指导力度,对到期未整改案件注重以诉的确认实现司法价值引领,确保年内每个地区办理2件起诉案件。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全省检察长会议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坚信,只要我们把岗位当做“哨位”来坚守,把理想、情怀和担当融入其中,就会在推进青海检察工作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