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办案活动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规定》和“应听证尽听证”工作要求,城中区检察院探索建立“回访评估+问题整改”双向联动机制,通过全流程跟踪、多维度反馈、靶向式整改,推动听证工作提质增效。3月21日,召开以“共商共策 同守公平”为主题的“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双轨评议座谈会,14名人民监督员、听证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举措,形成“闭环式”管理经验。
会上,通报了2024年检察听证工作整体情况,介绍了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回访评估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向参会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反馈回访建议采纳、整改情况。在交流讨论环节,人民监督员与听证员围绕提升听证效果、拓展监督广度与深度各抒己见,提出宝贵建议,检察官以开放的态度认真聆听,现场回应解答集中反馈监督意见及工作打算,以问题为导向,凝聚司法共识,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人民监督员张帅表示:“参加此次座谈会让我很感动,看到了城中区检察院对于听证工作的重视以及积极改进的态度,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能够充分吸纳各方意见,让检察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值得肯定,希望进一步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共同实现听证流程的标准化和高效化。”
听证员王平提到:“希望在全市内统一履职方式,消除执行差异,并聚焦短板与需求,提供培训机会,最终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能力进阶,实现更优质更高效的履职目标。”
特邀听证员李永彦表示:“建议在听证流程中,适时引入心理评估环节,预判听证风险,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会议形成共识,一是理念共融,强化监督思维革新。外部监督作为检察权运行的“第三只眼”,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双员共治”打破“闭门听证”壁垒,助力检察机关在办案理念、质量意识、管理模式上全面升级,推动检察听证与“三个管理”理念上深度融合。在业务管理中融入听证,打破传统办案思维,以开放方式回应社会,推动“闭门办案”向“阳光司法”转变。在质量管理中融入听证,广泛纳言、接受监督,严控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等环节,推动树立精品意识。在案件管理中融入听证,优化流程监控与风险评估,案管部门会前精准把控流转节点,会中收集发现风险,会后跟踪结果反馈,实现“事后管理”向“全流程管理”的思维转变。
二是问题共治,靶向施策破解难题。全面整合听证资源,从个案办理到类案治理,推动监督效能持续提升。在“大管理”格局下,推行精细化管理流程,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优化,将听证意见100%转化为整改清单,确保监督意见采纳率。在案件类型分布、听证结果满意度、意见采纳率等多个维度进行着手分析,并纳入办案质效分析重点,为听证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依据。在成果转化上,实现“三个效果”统一,主动延伸治理触角,将听证中形成的意见精准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检察建议,并联合行政机关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形成社会治理的监督合力。
三是携手共谋,打造检察听证融合新模式。检察听证需汇聚多方力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格局。在“四大检察”工作中相互配合,针对复杂疑难案件开展联合听证,从不同检察职能角度剖析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实现“系统治理”杜绝“零敲碎打”。在搭建听证工作交流平台上有举措有共识,定期举办研讨会,让检察听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完善。在探索“检察开放日+”新方式上,结合听证员回访评估与座谈会,将活动拓展为集听证流程展示、听证成果汇报、意见交流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检察听证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