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业务 > 正文

检察业务

【数字检察】城北区检察院:以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3-09-28 09:05:58 来源:青海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本站编辑

今年以来,城北区检察院认真落实“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要求,以提升办案实战实效为目标导向,紧盯监督办案“主战场”,紧紧围绕“基层检察院都要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目标,自主创建5个监督模型,应用6个省、市院推广模型,调取各类数据50万条,经数据清洗碰撞后发现可疑线索204条,共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4份,公益诉讼检察建议11份,建立协作机制4个,挽回经济损失637.73万元;发出口头侦查活动监督2次,纠正违法通知书7份。自主研发的“工程建设领域‘护薪+助企’法律监督模型”和“刑事裁判涉财产刑执行监督模型”在全省数字检察模型竞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图片

持续更新理念 不断强化数字思维


数字检察是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城北区检察院主动向区委、政府汇报数字检察工作战略要求,不断提升数字检察服务大局效能,争取获得最大支持。将模型研发应用纳入检察官绩效考核机制,并设置较高分值,调动干警参与数字检察工作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业务主导作用。建立月调度机制,每月召开调度推进会,抓好数字检察落地落实,截止9月底共召开数字检察工作推进会、调度会7次。

图片

坚持实战导向 推进模型研发运用


持续抓好模型自主研发。刑事和案管条线合力创建“涉案财物管理法律监督模型”,探索从个案办理——类案监督——检务督查——系统治理全链条监督流程。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审查起诉案件报表数据、涉案财物管理基础数据,与公检法“一体化”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数据以及法院生效判决数据碰撞,发现问题线索。向公安机关提出口头侦查活动监督2件,针对不规范处置涉案财物情况发出流程监控通知书7份,对本院员额检察官庭审时未对涉案财物示证问题由检务督查部门开展谈话2人次。行政检察条线研发“危驾案件‘行刑反向衔接’法律监督模型”,将本院办理的危险驾驶、交通肇事案件数据与辖区公安机关吊销驾驶证数据进行碰撞比对,发现未及时吊销涉案人员驾驶证信息,制发检察建议1份。公益诉讼条线研发“违规排水法律监督模型”,现场核查发现案件线索13件,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9份。

持续抓好推广模型应用。共应用省、市院推广模型6个,如“残疾人两项补贴法律监督模型”“社区矫正对象脱漏管监督模型”“行政许可法律监督模型”等。其中“行政许可法律监督模型”发现案件线索6件,制发检察建议2件。“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规范发放法律监督模型”发现案件线索3条,磋商结案3件。

持续抓好已建成模型迭代升级。运用“工程建设领域“护薪+助企”法律监督模型”,办理支持起诉案件118件,帮助147位农民工拿到欠薪162余万元,为企业纾解资金1267万,出台合作机制,构建“检察+行政+社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新格局。目前拟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相关监督点纳入监督模型,确保农民工工资专户专款专用。在“刑事裁判涉财产刑执行类案监督模型”中吸收“取保候审保证金退还类案法律监督模型”的部分监督点,督促城北法院执行到位财产刑460万元;将34件保证金线索移送法院执行局,法院执行局已向公安机关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涉案金额达42万余元,其中公安机关已执行5件;向公安机关制发退还保证金检察建议1份,公安机关已退还28人保证金16.7万余元;牵头区法院、城北公安分局会签了《关于加强和规范财产刑执行及检察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检察条线将“危驾案件‘行刑反向衔接’法律监督模型”升级为“不起诉案件‘行刑反向衔接’法律监督模型”,将盗窃、故意伤害、诈骗、帮信等罪名纳入该监督模型,通过模型共梳理今年1至9月办结的不起诉案件,发现行刑反向线索案件17件,行政检察部门受理行刑反向监督案件共5件,充分释放出数字检察监督质效。

图片


统筹数据管理 确保数据绝对安全


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青海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数据使用和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落实数据的借用、使用、管理规定,确保调取的数据安全,促进监督模型的高效应用。加强保密教育,签订保密协议,确保模型调取的行政机关数据在使用中的安全,杜绝出现失管失控、失密泄密情况。做好数据的调取和管理工作,建模所需调取的数据严格按照权限进行审批,按照“谁调取谁负责谁管理”的工作要求,落实安全责任。打通数据孤岛,做好数据平台对接工作,有效运用政法委综合治理9+X平台,为下一步研发社会治理类法律监督模型打下基础。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