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是新时代检察机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2023年,西宁市检察机关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深入落实省委书记陈刚对平安青海建设提出的“十个一”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与法治进程同步、与社会治理同频、与群众需求同进的工作总基调,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检察智慧和法治力量。全市检察机关全年共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69份,收到回复69份,回复率和采纳率均达100%。
积极争持支持,赋予检察建议“制度刚性”。全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工作职能,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省委《若干措施》和市委《实施方案》,市检察院党组主动向市委专题汇报检察建议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实现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党政相关考核体系全覆盖,推动检察建议在“做成刚性、做到刚性”上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西宁市各县区检察院积极赢得同级人大的监督支持,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均在年内审议关于检察建议工作专题报告,出台了《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创新建立“人大+检察”合力监督新模式,为强化法律监督效能、提升检察建议质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刚性支持。
主动履职担当,解决社会治理“病灶顽疾”。全市检察机关始终秉持“能动司法”“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治罪与治理并重”等原则,尤其是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普遍性、频发性的社会治理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及时提醒、合理建议,助推相关职能部门尽主责、补缺位、堵漏洞。例如:城西区检察院聚焦近年来审查起诉的多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针对辖区内部分酒吧、网吧、宾馆、电竞酒店等场所屡次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走访,抓准问题根源,提出可行建议,并督促相关执法办案单位、行业监管部门严肃履职、积极作为,为辖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安全、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
聚焦民生实事,不断延伸“监督触角”。社会治理涉及领域广泛、主体多元、矛盾叠加,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不仅仅要着眼经济发展、治安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民生热点、群众关切同样是“重头戏”。检察官不断强化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调查直面问题的意识,准确把握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的尺度,彰显检察担当和为民情怀。例如:城东区检察院从办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中发现辖区某小区长期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问题,联合城东区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人员共同前往调查,认真听取物业管理人员、小区居民的意见,找准隐患所在,提出整改建议,切实保障民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借力数字技术,活用法律监督“智慧大脑”。全市检察机关积极适应信息社会、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牢固树立“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理念,积极探索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新途径,广拓数据来源,敏于发现线索,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例如:城中区检察院和城北区检察院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检察监督专项工作过程中,将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危险驾驶与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数据与交警队“涉案人员机动车驾驶证吊销”数据进行碰撞比对,发现醉驾型危险驾驶、交通肇事个案存在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双向衔接程序不畅的问题,督促交警支队依法整改并建章立制,及时堵塞交通安全监管漏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下一步,西宁市检察机关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融入市域社会治理,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通过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抓前端、治未病”,更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坚持质量先行,持续紧盯建议落实,推动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从“办理”向“办复”转变,以更高水平的检察建议推动更高层次溯源治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展现检察机关的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