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院建设 > 队伍建设 > 正文

队伍建设

总结推进聚合力 奋楫扬帆再出发 ——2024年城中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盘点

发布时间:2025-01-13 15:10:29 来源:青海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本站编辑

步履不停,日落星野。2024年,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检察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要求,忠实践行服务大局、司法为民使命,不断强化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持续推进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年,城中区院共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3件,督促清理固体废弃物30余吨,整治安全隐患17处,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

聚焦司法为民,做实检护民生

线上+线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常态化监督,重点对社区团购、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涉食品药品领域开展全面排查,并强化一体化履职,积极从刑事案件中挖掘线索,从各维度、全方位守护食品药品安全。办理案件7件,发出检察建议5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诉请的惩罚性赔偿金34余万元获法院支持。优化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以城区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聚焦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等重点环节,对人员较为集中场所、部分居民小区进行实地排查,办理案件22件,发出检察建议22件,督促清理生活垃圾20余吨。并依托“河(湖)长+检察长”,围绕水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巡河护河活动,督促相关单位依法履职,切实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检察屏障。深化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权益保障。以无障碍停车位这一小切口为锚点,为特定群体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先后对南山路等多个公共停车场进行排查,发现部分公共停车场存在未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或被其他机动车随意占用的情形,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职,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为特定群体提供停车位。做实公共安全基础。进一步将检护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的“小安全”,针对部分商户违规销售烟花爆竹、健身器材损坏未及时修缮、企业未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等问题予以监督,办理案件17件,发出检察建议17件,主题宣传1次,督促消除安全隐患17处。

积极能动履职,助推“三农”建设

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产品经营、流通等环节,对商家存在违规使用“生鲜灯”等照明设施,误导消费者购买不新鲜食品的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办理案件1件,发出检察建议1件,行政机关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9份,督促商户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规范农贸市场合法经营。绘就乡村环境新画卷。紧盯乡村治理难点、痛点问题,从个案成效深挖问题根源,督促实现源头治理,改善了黑臭水体、废弃农用薄膜污染等乡村环境问题,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助力乡村环境“焕”新颜,办理案件7件,发出检察建议7件,督促清理生活垃圾、废弃农用地膜等11.5吨。

创新工作举措,优化案件质效

能动履职,积极建模。为进一步实现以检察履职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上级院领导下,会同“兄弟院”总结前期案件办理及专项监督行动成效,构建“青藏高原地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类案监督模型”。全市应用模型办理案件16件,发出检察建议15件。该模型被评为2024年度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精品模型。2024年9月,该模型在全国法律监督模型平台上架,被衍生应用30次。模型的运用情况被“西宁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转发刊登。同频共振,加强协作。强化与文物主管部门的沟通配合,形成协作合力,会同西宁市城中区文体旅游科技局签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配合工作办法》,为跨部门协同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双向衔接,共促治理。积极与区人大、区政协进行沟通,不断优化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拓展线索来源,办理案件9件,发出检察建议9件。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的一年,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检察院将始终牢记法律监督职能,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切实履行好检察机关“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以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实效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