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最高检提出的“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要求,精准规范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近日,青海省检察院印发《高质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办案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办案指引》)和《公益诉讼检察高质效办案工作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标准》),旨在以“三个延伸”做实“三个善于”,以“可诉性”“精准性”“规范性”指引严把案件质量关,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更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握好四个“主要原则”。《办案指引》提出,要坚持检察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本质和定位原则、坚持发挥督促和协调制度功能解决公益损害难题原则、坚持将审前实现公益保护目的作为优先目标原则、坚持以“诉”的确认实现司法价值引领原则,确保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以高质效办案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坚持把握好办案各个环节。《办案指引》强调,要把高质效办案落实到公益诉讼办案各个环节,要把握好案件线索评估与立案条件,对于收集的线索,应当就其真实性、可诉性和监督必要性等进行评估,认为公益受到侵害且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立案调查。要做好案件调查核实,调查取证应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调查和收集的证据应符合证据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三性”的基本要求。要积极用好磋商程序,立案后可以就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违法行使职权或不作为、公益损害后果等事项进行磋商,并根据磋商结果做出终结案件、制发检察建议等处理决定。要依法制发检察建议,制发检察建议必须同时满足主体适格性、公益损害性、行政行为违法性和法律明确授权性的可诉性要件,并兼顾可整改性。要做好提起诉讼各项工作,对行政机关虽按期回复但拒绝接受监督,导致受损公益未得到有效保护等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坚决提起诉讼,诉讼请求要与检察建议内容相衔接。 “六个要素”把牢“可诉性”标准。《工作标准》规定,办理公益诉讼案件重点从六个要素把握好“可诉性”标准,一是“适格诉讼主体”,要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原则确定被监督对象。二是“违法行为”,要围绕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职责等进行审查。三是“公益损害事实”,要清晰界定公益与私益,准确认定公益损害的现实性或危险性、损害程度等。四是“法律明确授权”,原则上在法定的“4+11+N”范围内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超出法定领域范畴的,层报审批后立案办理。五是“程序性规定”,制发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未在规定时间回复或整改的,才能提起诉讼。六是“实质要件”,依法履行诉前程序无法解决公益损害的,应当依法提起诉讼。 “四个精准”紧扣高质效办案关键。《工作标准》强调,要做实精准监督,一是监督对象确定精准,必须以法律法规确定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需要承担违法行政行为责任的主体为监督对象。二是公益损害事实确定精准,可运用无人机、数字检察等技术手段,确定案件事实,并在检察建议书、起诉书等关键法律文书视具体案情载明获得的数据和结论。三是固定违法事实精准,要准确把握行政职责依据、行政机关存在怠于履职、造成公益损害等法律要件。四是提出检察建议或诉讼请求精准,检察建议内容必须于法有据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且与后续提起的诉讼请求具有相对一致性。 “六个规范”夯实高质效办案基础。《工作标准》明确,要进一步规范办案流程,一是立案环节规范,对案件线索的真实性、公益受损事实等需要开展必要评估或初步调查。二是调查取证环节规范,围绕调查事项应当形成调查方案,严格依法运用调查取证措施和方式。三是磋商环节规范,善于以磋商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开展整改,同时注重磋商方式、对象、内容等规范,尤其要避免超期磋商、久磋不决等。四是检察建议环节规范,制发检察建议前原则上应进行沟通,如未能达成共识,但依法应当监督的,仍应制发检察建议。五是提起诉讼环节规范,对标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原则规则,提升出庭应诉能力。严格把握撤回起诉条件,严禁在行政机关未作出新的履职行为情况下撤诉。六是法律文书制作规范,严格按照最高检制定的案件法律文书标准制作文书。 结合全省实际办案情况,《工作标准》划分高质效案件和有代表性的高质效案件等五种案件评价标准。并制定《高质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正负面清单》,强化高质效办案的可操作性,正面清单包含办案领域符合法律规定、要素完备、调查取证规范等15项内容;负面清单包含不符合立案条件而予以立案、符合立案监督条件却不予立案等21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