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历史记忆,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遗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见证,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025年1月25日,国务院发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3月15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平安区人民检察院立足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双重使命,多措并举推进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工作。
公益诉讼亮剑,守护生态“活化石”
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主动深入山林、乡村,全面排查辖区古树名木保护情况,根据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对存在的病虫害侵袭、生长环境恶化等古树保护问题,迅速启动公益诉讼调查程序、固定证据,积极对接区林草局,做到信息互通互享,形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合力,为古树名木筑牢生态防线。
大数据赋能,精准守护古树名木
针对平安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平安区人民检察院紧紧抓住古树与古寺庙相依相伴这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人文景观,积极探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古树名木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整合古树资源数据、地理位置数据等多源信息,精准定位未纳入保护的古树信息,搭建“文化和生态融合保护法律监督模型”,以科技赋能法律监督,让每一颗古树都在大数据的守护下安然生长。
检林协作,共筑古树保护防线
为提升全民古树名木保护意识,4月1日与区林草局联合开展了“手牵手保护古木,心连心传承文明”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设置咨询台等形式,广泛宣传《条例》等法律法规,详细讲解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文化意义同时,结合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古树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平安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协作配合,以“检察之责+行政之力”共同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通讯员:金耀萍)